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小說寫作理論(三)

要將小說分類有時我們以人稱作準,是以我們有第一人稱小說、第二人稱小說和第三人稱小說。每種人稱小說都各有特色。讓我們看看它們的分別和特徵吧。

先要說明,所有敘述都由這樣的鐵三角(圖一)組成。

    敘述載體/被敘述者
   ↗         ╲
  ╱           ↘
敘述者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→敘述接受者

(圖一)




如果文中,完全沒提及敘述者和敘述接受者的身份(例如我、筆者、各位讀者等的字眼),這種故意隱藏交流雙方的結構叫全開放結構。如果文中除了被敘述者的事以及敘述者或敘述接受者其中一方,這便成了半封閉結構。假若三者都被指名道姓,這種結構叫全封閉結構。

每種人稱的敘述者都為自己的身份所限(見下文),如果敘述者能突破人稱視角,知道理論自己不知道的事情,這種敘述者被稱為全知敘述者 Omniscient Narrator。

第一人稱,結構是

   我
  ↗ ╲ 
 ╱   ↘
我————→你

(圖二)

我╴╴╴
↑    ╲ 
︳     ↘
我—————→你

(圖三)
不勝其煩,文本層的「敘述者的『我』」和故事層的「敘述載體的『我』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。因為他們不存在於同一時空。在此,我們姑且稱後者為「他我」。(圖二)代表回顧式小說,我和他我有明顯的時空距離。(圖三)代表經驗式小說,我和他我的距離較小,敘述的事似乎我正在經歷的事。一般人認為第三人稱小說是最常見的,但其實第一人稱跟第三人稱小說同樣普遍。第一人稱小說,敘述者能直抒心中所想,能寫出很多內心的東西。敘述者的視角會被個人經歷所限,「我」不能敘述「他我」沒遇到的事。

第二人稱,結構是

   你
  ↗ ╲
 ╱   ↘
我————→你

(圖四)

   ╴╴╴我
  ↗   ︱
 ╱    ↓
你————→我

(圖五)
圖四和圖五的分別跟第一人稱的兩圖相似。由於第二人稱是訴說敘述接受者的事,所以敘述者通常用不確定、戰戰兢兢的心情敘述。他隨時可受敘述接受者挑戰,指出其敘述錯誤的地方。有時,我們會見到第二人稱小說以十分確定、甚至橫蠻的語調敘述。這也是第二人稱小說的一種變化。這種人稱敘述是多變的,而且不穩定。第二人稱敘述運用起來有一定難度,可能是這個原因,相較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,第二人稱小說較少見。

第三人稱,結構是

   他
  ↗ ╲
 ╱   ↘
我————→你

(圖六)
這個簡單得很,不多解釋。第三人稱給人一種客觀評論的感覺。與第三人稱一樣,第三人稱敘小說的敘述者在一般情況下,不會知道被敘述者的內心感覺。

其他人稱

有時,被敘述者不是「他我」、「你」或「他」,而是「我媽媽」、「我祖父」這類複合人稱。這些複合人稱的人稱既令人感到主觀(因「我」字而生錯覺),也同時感到客觀(因為本質是第三人稱敘述)。此外,如果在文章中時而用我,時而用你,也能達到生動的效果。

另一種特別的人稱是意識流敘述。表面上,意識流是第一人稱。但是大部意識流小說都會把「我」消退,造成「零敘述者」。同時,該人物的心理活動絕非向人交代,所以敘述接受者的形象也消退很多。敘述內容不以事情的因果、時序排列,而是基於心中所想的聯想而連在一起。

複合人稱、混合人稱和意識流敘述都是現代小說手法。大家看小說不妨留意一下。

參考資料:
祖國頌:《敘事的詩學》,合肥:安徽大學出版社,2003
胡亞敏:《敘事學》,武昌: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4
文化研究(Culture Studies)中國與西方:敘事學(Narratology)
中國民族民學網:文學批評術語
Wikipedia: Fiction
Wikipedia: Narratology
本誌:小說寫作理論(一)

by makaikoushi | 2005-10-28 02:57 | 文字之國  

<< 小說寫作理論(四) 小說寫作理論(二) >>